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医务工作 » 正文

腹膜后淋巴瘤的CT诊断

时间:2018-04-08 14:39:44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部分恶性淋巴瘤可伴有贫血、发热、类白血病反应、非特异性皮肤损害,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还会出现免疫功能异常。淋巴瘤的预后因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部分高度恶性淋巴瘤对放化疗敏感,早期发现、合理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瘤细胞种类淋巴瘤可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两类。三分之二的NHL90%HL首发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这类淋巴瘤容易在日常生活和常规体检中发现。但也有一部分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外器官或组织,其中腹膜后淋巴瘤位于腹膜后组织间隙,夹在腹腔内脏器官及脊柱、肌肉之间,位置较深,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易被发现。等出现腹痛、腰痛、发热、乏力、消瘦等症状时,肿瘤往往已经发展得比较大了。

CT是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能清晰反映腹膜后肿瘤的位置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可以为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腹膜后淋巴瘤的CT表现主要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融合、推移、包埋血管,伴有周围组织器官受压征象。例如肿大淋巴结呈融合或部分融合,甚至可以包埋腹主动脉或者使腹主动脉移位,我们称之为主动脉淹没征。由于淋巴瘤血供不丰富,因而CT增强扫描以轻、中度强化为主;淋巴瘤很少坏死,所以强化时常呈均匀性强化。淋巴瘤常累及全身,部分患者伴有身体其它部位多个孤立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融合呈团块状,以纵隔、腋下最常见,也可侵袭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器官。

腹膜后淋巴瘤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腹膜后淋巴结结核:结核菌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和血行播散途径累及腹膜后淋巴结,这类病灶通常周围轮廓模糊,增强扫描常呈环状、多房强化,而淋巴瘤多为普遍均匀强化密度;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原发肿瘤病史和原发肿瘤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不连续的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块;腹膜后纤维化:早期病理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晚期主要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CT表现为腹膜后肾门以下包绕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下腔静脉、输尿管的软组织样病变,并非推移,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边缘可模糊,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位于腹膜后较大肿块,病灶多囊变,增强后边缘环状延迟性强化,肿瘤与周 围分界不清,易侵犯后腹膜血管,常与下腔静脉、主动脉交界不清。

腹膜后淋巴瘤虽然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腹膜后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于其他肿瘤相混淆但只要掌握好腹膜后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区分腹膜后淋巴瘤与其它腹膜后肿瘤就不那么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