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3-01-04 08:41:43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孤独、绝望、沮丧或激动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选取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存在的心理问题:①抑郁和焦虑: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常常感到无助感。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越轻;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和焦虑就越轻。②悲观失望: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变得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能力。③轻视疾病: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影响饮食,不需治疗,即使治疗也不规律。甚至不听从医嘱,自行安排用药和饮食。④孤独感: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敢问,不愿与病友交谈,盼望亲友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护理干预:①支持心理疗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亲切、和蔼、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语言技巧安抚患者,转移其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适时做好知识宣教,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墙报等进行讲解,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帮助其解除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认知疗法: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能够控制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告知患者如控制良好,对寿命影响不大,增强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用乐观的态度与疾病斗争,既不要对疾病无所谓,不控制饮食、不重视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一遇到病情波动就丧失治疗信心,这些都会加重病情。
③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血、尿糖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和运动治疗,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与患者进行有目的的谈心和治疗性触摸,改善患者的疼痛和焦虑,加强免疫功能;为患者营造宽松的生活环境,鼓励患者与其他病友交流病情、交谈经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提醒家属正确对待患者的心理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有效疏导,让其感受到重视和关注;指导家属熟练掌握饮食治疗方法,督促并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给患者营造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
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中均有影响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忧郁、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而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会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因此心理治疗及心理干预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h。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故良好的情绪可使患者心态平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