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生的追求
时间:2016-02-24 15:55:58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我曾经崇尚教师这一行业,三尺讲台,面对台下几十双求识若渴的眼睛引经据典;我也喜欢都市白领,穿着鲜亮的连衣裙,在整洁明亮的办公室里,熟练的敲打键盘;我还憧憬过工艺家,通过自己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但最后,我却偏偏穿上了白大褂,成为了一名白衣天使。每天面对的是洁白的床单和一张张沧桑的面庞;每天闻到的不是消毒水味就是血腥脓臭味,然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工作环境里,我的同伴们,用青春的热血,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护士姐妹们,在家都是父母百般呵护的小姑娘,而在岗位上,我们却没有丝毫娇气柔弱。面对病房的老年患者,口腔护理、吸痰、会阴护理、导尿,这些在外人看来与干净丝毫不相关的事情,却是我们每天必要的工作。在我看来,最极致的便要数病房里的那位重度糖尿病足的患者换药了。她的糖尿病足严重坏疽,熏得病房里都是一股令人作呕的脓臭味,连护工都避而远之,但是为了防止老人脚上的感染,扩散全身危及生命,我们的工作便是每天为她的双脚换药。掀开满是脓液的纱布,脓臭味令人窒息,即使带了双层口罩也丝毫阻挡不了那种令人作呕的味道。姐妹们却必须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屏住呼吸,忍住难受,用消毒棉球按照标准动作细细地、一遍遍地清理,再严严实实地缠上纱布、贴上胶带才能完成一次换药。有时真的忍受不了那气味,冲入洗手间呕吐过,但之后还是要坚强地回来,坚强地完成,只是为了不让患者的局部感染演变为全身感染,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
这样的换药,不过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而离开医疗职业道德的支撑,我们或许很难完成这些在常人看来并不是特别干净的事情。
“道德”二字,在文学家的笔下,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或者是一种行为准则与规范,甚至是道可道、非常道。但在医护人员眼中,它是亘古不变的,远比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来得更高尚、更纯净,而且需要更多的付出。
在外界沸沸扬扬地议论道德与法律时,我们却有着打不完的针、发不完的药、写不完的记录单,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有值得世人称颂的骄人成就,但是我们可以时时抚平病房里老年患者的伤痛,安慰他们的寂寞,陪伴他们度过所剩不多的时光。当我推着发药车时,我不再羡慕教师蜡炬成灰的伟大;当我拿起针筒时,我不再羡慕白领养尊处优的精致;当我拎起输液袋冲向病房时,我不再羡慕工艺家的灵巧神奇。“道德”二字,在我们工作中可能不是那么的鲜亮明显,但的的确确是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并不折不扣地一一实践。所以,以我浅见,道德并不需要耳提面命,因为只要身在医疗岗位上,道德便是与生俱来的、溶于骨血的精神。
“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这是当初刚做护士时,我们庄严宣誓的南丁格尔誓言,简洁有力,字字珠玑,这便是我们的道德,我们一生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