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
时间:2015-11-13 10:15:58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脑卒中的致残率较高,偏瘫是存活者中最为常见的后遗症。脑卒中偏瘫患者承受着身心双重打击,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在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以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为首发,无意识障碍,经颅脑CT、MRI等检查并确诊,其中脑出血16例,脑梗死33例,术前肢体肌力不大于Ⅱ级的有28例,不低于Ⅲ级的有21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共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为49至71岁,平均年龄为(60.4±7.5)岁,平均住院时间为(30.6±10.3)天,其中左侧肢体偏瘫16例,右侧肢体偏瘫8例;对照组共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为50至70岁,平均年龄为(60.3±7.4)岁,平均住院时间为(30.4±9.7)天,其中左侧肢体偏瘫16例,右侧肢体偏瘫9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程度和肌力分级)对照较为均衡,具有可比价值。
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定时查房、日常照护、营养支持等常规内容。为干预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一是心理护理。偏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和情感障碍,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根据患者病情、心理应激及文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及时排除其心理障碍,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二是体位护理和ADL训练。对卧床患者进行体位指导,以侧卧位为主,以免出现伸肌痉挛,患肢保持适当高度,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指导患者进行穿脱衣服、刷牙等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并采用投球、捡豆子等方式进行辅助训练。三是语言功能护理。语言功能训练越早越好,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对于不能说话的患者,应制定语言表达能力恢复训练计划,借助表达需求的图片以及手势等体态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可先示范鼓腮、弹舌等简单动作,指导其发音、吐字。四是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肢体关节活动、床上运动和站立训练等内容。关节活动遵循先大后小、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注意控制活动幅度,以健侧带动患侧,运动量以耐受为准;床上运动包括床上移动、坐位平衡训练等,站立训练从被动逐年过渡到主动,直至能够独立行走为止;在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指导前,应向患者详细讲解相关护理知识,提高其对功能康复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能够主动完成各项练习。
脑卒中治疗后恢复缓慢,且容易出现偏瘫等后遗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加强心理干预和肢体功能训练,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入手,使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组研究参照Barthel指数,采用ADL量表对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明独立性越强;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设定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级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干预组24例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95.8%(23/24),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5例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84.0%(21/25)。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Barthel指数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说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加以推广,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促进患肢功能尽快恢复。
上一篇:荣军医院的白衣天使们 下一篇:专业培训提升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