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医务工作 » 正文

有氧运动干预对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1-02-07 14:21:45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心血管疾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心肌梗死(MI)最重要的前兆,是心血管总死亡率的主要组成部分。到2016年为止,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人数已达400万左右。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障碍,比如交感神经亢进副交感神经衰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的不平衡会引起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产生细胞毒性;也会加重心肌重塑,减少心肌细胞的活性等,这些改变对冠心病患者均产生不利影响。

关于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目前鲜有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运动疗法的关系,研究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江苏省荣军医院就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资料完整患者41名,其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龄(70.5±5.1)岁。

对受试者采取平板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参考受试者心率达到最大心率(参考220-年龄)的50%,干预10分钟。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全程用12导联心电图监测心率。每周运动3次,持续2周。在运动干预开始前24小时和结束后24小时,各对受试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所得数据经配套专业软件进行分析总结。时域性分析参数有:SDNN(监测时间段内的全部有效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监测时间段内所有5分钟时间段的全部有效RR间隔平均值的标准差)、RMSSD(监测时间段内相邻RR问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

统计学分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基线和干预后的统计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干预前后的SDNN、SDANN、RMSSD、LF、HF、LF/HF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以α<0.05为显著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共有36名(纳入总数41名)受试者完成试验,原入组41名受试者中有4名受试者未能完成运动干预,有1名受试者在干预中自觉不适退出。完成试验的36名受试者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和心脏症状。

通过配对t检验对受试者运动干预前后的SDNN、SDANN、RMSSD进行分析。36名完成整个试验的受试者在运动干预结束后的24小时SDNN(95.6±43.3)较干预前(83.9±32.5)升高,但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干预结束后的SDANN(115.6±40.9)较干预前(73.9±31.4)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结束后的RMSSD(39.7±33.1)较干预前(22.8±13.1)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参数。HRV反应的是心跳间隔的变化,HRV的模式(变异性和结构复杂性)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的生理反应,并被认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平衡的标志。在本研究中,受试者24小时RMSSD在运动干预后有显著提高。RMSSD被认为是与迷走神经功能相关的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的增长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呈正相关,提示运动干预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之前的一项研究对心犬心肌梗死模型进行运动训练,结果证实可改善心脏副交感神经的调节(表现为心率变异性增加),运动训练通过降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敏感性和表达以恢复正常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平衡,并防止心室颤动。结合本研究和上述动物研究的观察结果,认为运动训练能改善迷走神经张力。

结论:两周时长的有氧运动训练能够改善稳定期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具体表现在时域分析的RMSSD参数和频域分析HF参数的变化;有氧运动训练可以产生稳定期冠心病患者SDNN上升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