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力训练对老年脑梗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时间:2016-12-20 08:55:28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脑卒中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大量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在出院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平衡和步行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出现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年龄超过70岁)逐渐增多,该部分人群自然衰老和疾病因素叠加,产生的功能残疾更严重妨碍其下肢功能的恢复进程,势必影响其回归家庭后的日常活动。
核心肌力训练能够帮助人体在运动中维持姿势、调节运动肌群、重新恢复其正常生理机能,有利于患者躯干平衡和协调功能的恢复。为探讨核心肌力训练对老年脑梗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特选取脑梗死后遗症期老年患者4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平均年龄77.98±3.65岁,其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并依据随机数字表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24例,对照组患者22例。
两组患者均安排为期8周的训练,每周5天,每天1次。对照组为包括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等在内的常规综合康复训练,内容为1小时的常规运动训练、1小时的常规作业活动训练、30分钟的Motomed踏车运动训练。实验组在常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30分钟针对骨盆和腰腹肌群的核心肌力训练、5个单元的核心肌力训练,内容包括桥式运动、侧抬骨盆、躯干侧屈运动、单侧骨盆上提运动、坐位躯干旋转、腹肌肌力训练、每次训练持续5分钟,休息1分钟,重复5次。其间,视患者状况,适当调整。
为评价训练效果,训练前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简易Fugl-Meyer下肢功能评估量表、站立行走测试及6-min步行测试对患者训练前后的平衡、下肢功能及步行耐力等进行评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erg、FMA、UGT及6分钟步行测试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训练后发现,试验组训练前后Berg评分差值和3米起立行走测试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MA评分差值和6分钟步行试验评分差值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国内的脑卒中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经过了急性期的救治和康复训练后,虽然回归到家庭,回归到社区,但因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障碍,普遍缺乏躯干控制能力及身体耐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核心肌力训练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增强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平衡并预防跌倒的目的。
尽管有研究证实,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一年以上仍有运动功能的恢复,但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功能提高相比,相当有限。研究结果显示,入组的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其下肢的简化Fuge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在训练前后均无显著的提高,该结果与此类患者的功能恢复特点相一致。说明该部分患者经过前期的康复训练,下肢运动水平可能已经到达相对稳定的状态,以目前的康复医疗手段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
在运动耐力的测试表现方面,尽管未获得两组之间的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均有所提高。有研究证实,有氧运动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下肢移动能力和肌肉耐力,而且在患者发病后及早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的介入,就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肌肉耐力和运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那些处于脑梗死后遗症期的老年人,通过合理的康复训练介入提高其运动耐力是比较可行的。研究中,常规组使用了Motomed功率自行车,实验组采用治疗师指导下的核心稳定肌力训练,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整体肌肉耐力,从而改善其步行功能。
综上所述,加强核心肌力训练,能够有效强化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躯干控制和平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步行耐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上一篇:我院规范开展残情鉴定工作 下一篇:为伙伴们点赞